“处女情结”的男人其实是占有欲和自卑心理作祟

本文位置:男士喷剂> 情感生活 发布日期:2019/10/12 7:23:37 阅读了

“处女情结”的男人其实是占有欲和自卑心理作祟

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过一则新闻,大意是丈夫嫌弃妻子不是处女,婚后一直郁郁寡欢,以致夫妻感情大受影响。后来,妻子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竟然帮助丈夫强奸了自己的外甥女!最后,这对夫妻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二人一起锒铛入狱。

时间来到20年后的今天,各种新思潮飞速涌入。可是,想不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依然如火如荼,甚至网上还有许多关于处女如何比非处女高尚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比如只有处女的基因才是纯洁的,比如女人的子宫会“粘住”那些曾发生过关系的男人的精液等等。即便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愿意相信这样可笑的论调。可想而知,男人们为合理化自己的思想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

处女情结,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因为那时的男性无法判定妻子所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

在原始社会,男性如果怀疑妻子所生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就会将孩子杀掉。所以我们会发现小婴儿在刚出生时,大多与父亲比较相像,之后才会越长越像母亲,这是人类经过长时间进化而得来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为了保证自己基因的延续,男性就需要保证妻子没有与自己以外的其他男性发生过性关系,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娶一个处女为妻。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在国外也差不多是这样),为了最大化防止帮别人养孩子,达到家族基因净化的目的,男性便将这种处女情结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不但赋予处女膜诸多“神奇”的解释,用一大堆理论学说来阐述其价值和意义,还创造了一系列仪式化的东西以彰显其合理性。种种的做法,说到底都是为了掩盖当时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无法做遗传基因检测所带来的自我挫折感而已。

今天已经有科学的方法可以确定血缘关系,可是男性依然在意处女膜的问题,其实是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将女性物化的男权心理在作怪。

在封建社会,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是不具备所有权的,无权支配自己的一切,包括思想和情感。正因为如此,女性在那个时候是可以用来买卖的。一旦能够被作为商品来买卖,她就具有了商品的物化内涵,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着。在很长的时间里,男性和女性之间一直是这样的关系,这就形成了非常坚固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和理论思想。

现在,这种思想依然在控制着一些人的头脑,让他们忘记在现代社会里,女性早已摆脱了被物化和被奴役的社会地位,而是一个有着和他一样鲜活灵魂的人。当男性把女性看做物体的时候,他就无法尊重她,也无法与之在心灵层面进行对话,更加谈不上爱了。

处女情结严重的男性,其实更多的是占有欲和自卑心理在作祟。

把女性看做物体的男性,可以让自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因而掩盖内心深处“我不好”和“我不配”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处女情结上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害怕有性经验的女性会挑剔他的性表现,以及害怕自己的性表现会被女伴拿来与他人作比较,而导致他的自我否定感和挫折感。

自卑的男性为了合理化自己的处女情结,会认为非处女的人不洁,因为她曾接纳过其他男性。可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他感到自己是不洁的,所以才会有这种不洁的内心感受,即心理学上所说的“投射”。因为我们都知道,女性与她所爱的男性结合,其实是在情感的驱使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情感无论如何都是很美好的东西。

关于男性在处女情结上的占有欲,简单来说就像哥伦布为首个发现新大陆而得意,大富翁为自己占有了更多的女性而自豪,与人人都想第一个征服最高山脉的最高峰的心理别无二致,也和人人都渴望得到更多的金钱、更高的权位如出一辙。是的,这些与性无关,只和欲望和虚荣心有关。

既然处女情结是男性创造出来控制女性的,为什么女性也跟着人心惶惶,甚至因为自己不是处女而自卑、焦虑呢?

简而言之,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让女性一代又一代地接受了这种思想的控制和洗礼,那种被物化和被控制的心理惯性已经深入骨髓。自我意识不够独立的女性,往往不小心踏入男性为她精心编织的处女情结陷阱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男性将自己的不洁感投射到了女性身上,从而让自己从不洁感中解脱出来。而此时,有些女性选择了认同这种不洁的感觉,进而真的认为自己是不洁的。比如本节开篇的新闻里,帮助丈夫强奸自己外甥女的那位女性就是如此。

— —转自肖雪萍《滚床单心理学》

男用延时喷剂哪个牌子好?

艾尼森男士精华液 是第三代植物护理喷剂,适用于因手淫过度、龟头敏感及心理焦虑等原因引起的早泄。

轻轻一喷,七倍持久。不只让你虎虎生威,更让她欲罢不能。

点击了解详情 >>

本文标签:“处女情结”的男人其实是占有欲和自卑心理作祟, 处女情结 男人自卑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阅读,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处女情结”的男人其实是占有欲和自卑心理作祟

更多人阅读了这些内容